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应如何深入推进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球经济增长困局中实现突围?面对经济金融风险增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应如何更好应对经济转型的多重挑战?
近日,“中国智库论坛暨2023综研院年会”在深圳召开,主题为“新时代下的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三位重磅大咖围绕“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碰撞智慧火花。
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
“5%甚至更高的发展增速相对不难”
“高质量发展得需要发展。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复苏值得期待。”在这轮高端对话中,樊纲首先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展开演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国民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积极因素累积增多。1至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比1至3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比1至3月份加快2.7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8%;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4%,增速比1至3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4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5.4%……
樊纲表示,经济复苏也是一个过程,很多事情还得逐步地展开,能够看到中国经济有很多新的增长点。
他指出,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复苏值得期待,5%甚至更高的发展增长速度相对来讲是不难实现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包括:需求严重不足,供给的复苏快于需求的复苏;世界经济在收缩、下滑,导致出口需求面临下滑的压力;产业链在发生转移等。
对于投资需求,樊纲认为,要扩大民营的企业投资,主要的办法是改善投资环境,稳定企业家的预期。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创新企业也重要。
扩大政府投资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樊纲认为,政府投资要重点投“城市化”。他表示,“现在的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的城市化,也是小城市的人进大城市的城市化。因此,需要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来实现下一阶段的城市化。”
樊纲认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需要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现在城投债的重要问题是出现两种错配:功能错配、期限错配。一个基础设施要真正发挥作用是十几二十年以后,真正有收益是三十年、五十年以后,结果金融债都是五年、十年。”他建议增加发行长期公债。新的项目用新的长期公债去支持,可以扩大融资,增加一些现实的投资需求。
全球化发生了变轨
中国是塑造国际环境重要的力量
“我们正在面临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这场变局应该说正以不同的方式,以全方面的态势在全球各层面展开。” 傅梦孜将谈论话题由国内拓展至全球。
傅梦孜表示,当前,全球化发生了一些变轨,动力源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化还是会向前推进的,只要国际间有投资和贸易进出口存在,全球化就不可能停止。全球化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是高质量的全球化。世界产业结构逐步告别传统,正在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的方式转变。
他还指出,中国需要塑造国际环境。我国将会面临较过去更为严峻的外部经济和政治环境。原来的目标是外交为中国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后来进一步调整是外交上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我国抓住了一些有利的环境,加快自己的发展。中国已经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是塑造国际环境重要的力量。中国搞开放型经济就是要塑造国际经济环境,这种经济上的要求我国需要有更多的开放性、塑造性和创新性。
对此,傅梦孜提出了多项建议:
中国经济引力与辐射力同样突出。我国大规模、超大规模的人口必然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从而为超大规模经济奠定条件。对中国是机遇,对其他国家一样是机遇。
重视软环境的建设。投资环境的改善将更多偏向制度与规则领域,要努力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环境。
市场换技术已告一段落,要靠自主创新。我国走过引进阶段、模仿阶段,进入跟跑阶段、并跑阶段,某些方面向引跑方面前进。国际技术合作环境变化,只有自主创新才有出路。在自主创新上,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可以勇立潮头。
重视周边。以周边为首要,调整产业链,周边是国内大循环的外延,是国际大循环的前沿,是新全球化的优先方向。
中国经济4月表现低于预期
经济复苏的不均衡带来了新的问题
“2023年,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判断是相对比较乐观的,今年达成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问题并不太大,预测是5.9%。” 朱海斌表示。
在演讲中,朱海斌将目前重新聚焦国内,尤其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朱海斌看来,前四个月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反弹波动非常大,2、3月份非常好,4月份比预期要差了很多。
具体来看,两个大主题的表现较好。一个方面,受以前防疫政策最大影响的行业出现反弹,零售消费是在前四个月表现最好的;另一个方面,前四个月经济表现相对比较好的,就受到当前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的一些行业,例如高新科技、制造业升级、绿色产业,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基建。
不过,朱海斌也提到,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也带来了其他问题,如青年失业率创下历史新高的问题。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问题这么突出,跟经济复苏不均衡性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过去五到十年大学生就业主要是中高端服务业,也就是互联网、教培、金融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而这些行业恰恰是2021年以后受到冲击影响最大的行业。” 朱海斌表示。
判断本轮复苏的可持续性,在朱海斌看来,两个板块将对下半年或者2024年经济增长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民间投资。前四个月民间投资到目前为止接近0增长,虽然跟去年年底相比稍微有所缓和,去年三、四季度民间投资是负增长,但是从民间投资的表现来讲,因为当前的预期并没有改善,投资的意愿低迷仍然是非常明显的问题。
二是房地产。去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90年代末有房地产以来最严厉、最深度的调整,去年整体房地产销售下跌了30%,房地产新开工下跌了40%,房地产投资下跌了10%,这是有数据以来最弱的一年。从最近数据来看,2月份以后有一些比较积极的信号。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