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 >

人工血管告急!占到全球用量一成的中国完全靠进口

疫情之下,物流供应链难免延误,国内医院正与厂家合作,全力保障患者急需的医疗器械产品尽管如此,一些进口产品仍然供不应求

第一财经记者从北京两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心血管科了解到,疫情让本来就供不应求的大口径人造血管产品更加供不应求因为人造血管产品都是进口的,单价比较高,所以本来各个医院的备货就有限现在疫情加剧了物流,通关,调货等一系列流程的等待时间,而且确实存在需要手术的患者没有产品可用的情况一位血管外科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两家国际制造商主导人造血管。

上述专家所指的大口径人造血管,主要用于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患者常用的直径为22—26 mm,这类人造血管产品目前国内还没有替代品,主要生产厂家只有两个,日本的Telmao和欧洲的Maquet

这家专家医院的心内科是全国最大的心血管科之一,全年消耗人工血管2000多条过去,只有少数医院能做这些手术现在很多医院都有能力开展相关手术,但是人造血管产品的量并没有上去,所以短缺更加严重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跨国医疗器械厂商都有代理商,代理商要从厂商拿货,但疫情加剧了物流的难度很多代理商开始拿不到货,一些跨区域的货调配变得更加困难上述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另据第一财经记者从Telmao内部了解到,这种人造血管产品并非国内生产,而是进口中国主要负责销售,每年供应量不多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相比之下,麦克维承担了全球更大的人造血管供应统计显示,世界上70%以上的人造血管由麦克维供应此外,麦考维还供应心脏搭桥手术用近端吻合器等产品

最近受疫情影响,手术用近端吻合器等产品也出现断货另一家排名靠前的心血管科北京医院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两家三甲医院了解到,由于上海疫情以来心血管手术大幅减少,相关人造血管产品短缺的情况并不突出但伴随着疫情后医院手术的逐渐恢复,备货需要进一步丰富进口产品肯定会受到影响,国产替代是未来的方向上海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迈克威的人造血管全球产量一年只有10—20万,人造血管产能一直上不去,主要是公司多年前做出决定,关闭美国的生产线,转移到法国结果法国工厂一直没有投产,导致全球供应紧张

虽然中国对人造血管的需求很大,每年约2—3万支,占全球使用量的10%左右,但国外厂商原则上会保证欧美市场的供应上述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的产品开发正在进行中。

北京宇恒佳科技董事长李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近几年来,中国患者的手术量逐年增加,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国内的人造血管还没有研制成功相信这次疫情会起到促进更多企业投入相关产品研发的作用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外科人工血管产品还是上一代产品,延续了50多年所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人造血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前心脏外科医生李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创业时没有选择投入大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发,主要是认为人造血管的创新空间不大,更多的是模仿国外产品为此,他选择研发一种微创介入手术的配套人造血管,现在每年可以供应上千个这样的产品

最近几年来,人造血管产品的短缺使李超看到了研究和开发人造血管的必要性疫情之下,我们也看到了对人造血管的真实需求,准备在疫情之后开始相关产品的研发李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个模仿作品,但我们还是希望新研发的国产产品至少在治疗效果上不能逊于现有的进口产品

可是,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供应链和材料以人造血管产品为例,它是一种聚酯编织带,需要涂上动物胶原蛋白目前国内产品一方面面临医用级聚酯线的短缺,另一方面面临动物胶原蛋白涂层的原料供应风险

中国医生希望使用一种新的聚氨酯材料来生产这种人造血管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欧阳晨曦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经过15年的研发,这款产品现在已经进入临床,我们希望它能在各方面性能上超越上一代

据透露,这项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完成我们一方面在申请国家医药创新审评绿色通道,一方面希望申请有条件上市欧阳晨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已经有了相关的生产设备和标准化的生产厂房一旦产品获得批准,我们就可以大规模扩大生产

著名心脏病专家,上海德达医院院长孙立忠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国产化是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在医疗器械评价方面,应该鼓励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为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