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2023年1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上月收窄;全年CPI比上年上涨0.2%。
分析人士表示,2023年的“低通胀”现象,是由“猪周期”进入下行区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以及疫情“疤痕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等多重原因导致。展望2024年,随着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需求有望持续回暖,通胀水平也将温和回升。
12月CPI同比降幅收窄,全年“低通胀”现象值得重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2月份,受寒潮天气及节前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去年12月CPI同比与环比表现符合预期。当月食品受寒冷天气影响有所上涨但幅度有限,其中肉类价格依旧保持低位也限制了食品涨幅;能源价格则受外部传导和持续保供稳价政策影响环比下行。“食品与能源一涨一跌有所抵消。”
而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保持稳定。“核心CPI表现平稳,环比符合季节性,同比则与上月持平,继续处于较低的历史10%分位附近。”温彬称。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去年12月核心CPI的表现,意味着当前并未形成通缩格局,但低通胀现象值得重视,后期促消费政策空间很大。
通胀反映出物价上涨水平,但通胀绝不是越低越好。研究表明,需求不足导致的“低通胀”,往往伴随着信贷增速下降、投资和消费下降、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上升、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等一系列连锁表现。
温彬表示,2023年全年CPI上涨0.2%,并未出现年初预期的疫情放开后的通胀回升现象。其中既有猪肉对食品价格的拖累,也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影响。而核心CPI回升幅度不及预期,保持在历史偏低的位置,反映了居民消费需求依旧不足。
展望2024年:稳增长持续发力,CPI有望温和回升
截至去年12月,CPI已经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但是这一趋势并不会长久延续。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九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温彬表示,外部环境方面,随着美联储加息结束,上半年有望开启降息,对我国的掣肘逐渐减弱。国内方面,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出“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上年末国有行和股份行下调存款利率,负债成本下降为贷款利率下调打开了空间。
“2024年一季度降息的概率正在上升。”温彬称,预计随着扩内需政策逐步发力,叠加春节错位因素影响,2024年2月CPI同比大概率能回升至上涨区间。
王青预计,在2024年稳增长政策发力过程中,各部门对促消费将更为重视,特别是财政投入有可能加大,这包括各地更大规模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等。这在短期内能够推动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水平靠拢,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长期来看则有助于引导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依赖向消费驱动转换,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展望2024年,预计猪肉和原油由拖累转为平稳支撑,以及国内需求回升向好,均有利于CPI中枢企稳回升。2024年CPI同比整体偏温和,全年约增长1.0%,呈整体回升态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