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京津冀三省份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协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越来越多的协同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异地就医更便利
68岁的河北石家庄市市民张琴于2018年查出肺结节,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不久前,看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刘军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出诊的消息,她立刻预约挂号。刘军详细询问病情,细心对比影像资料,为病情作出诊断。“在石家庄就能向北京专家问诊,省去奔波麻烦,省时省力!”张琴说。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拓展协同发展成果。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通力合作,致力于医疗卫生服务共建共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等在京央属、市属医院与河北、天津医疗机构持续开展合作,通过专家出诊、会诊转诊、授课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当地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让更多百姓看病就医更便利。
在石家庄合作医疗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多个学科100余名专家全面开展诊疗工作,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两批专家先后入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个学科专家定期出诊。京津专家的到来,快速提升了合作医疗机构的临床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们为新生儿进行胸腔镜食管气管瘘修补术+食管吻合术,填补医院技术空白;为早产儿开展剖腹探查+肠粘连分解术+横结肠双孔造瘘术,开创医院胎儿分娩当天手术的先河。”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王晓芳细数着医院近半年来的多个专业医疗技术水平的新突破。
互融互通,把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纳入同心圆,普惠百姓民生。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京津冀地区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和政策不断完善,三省份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到685家、互认项目5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313家。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从今年4月起,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目前,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65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与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是京津冀养老试点单位和北京市养老外延试点之一。漫步于三河市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环境幽雅,生活便利,房间也是居家式的,充满家的氛围。独具特色的“医养结合”新模式,让老年人有“医”靠更安心。“刚刚从燕达医院取药回来,离得近,很方便。”入住健康养护中心的尚军说,在三河可享受30家京津三甲医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养护中心入住的九成以上都是京籍老人。
跨域通办少跑腿
新建优质校、进行师生互访、开展科研交流、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一环。近年来北京多措并举,多渠道助力京津冀教育发展,如今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局面已逐步形成。
今年4月份,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举办的一场主题系列科技活动上,100余名来自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容西分校的师生组团来到北京,与本校同学一起参与活动,共同探索科学奥秘。“与北京的同学们一起参加科技活动,收获真的很多。”一位来自雄安校区的学生告诉记者。
实际上,这样的跨区域开展活动,在朝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内并非首次。为助力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北京主动支持、积极配合。2018年,北京和雄安签订雄安教育发展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教育帮扶项目,其中,朝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容城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北京送到雄安新区启动区的第一批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项目“三校一院”中的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三校”已全部交付使用。
近年来北京通过教师互派、课程共享、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津冀两地的教师培训。北京、天津等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通过开办分校、联合办学、建立联盟、委托管理、集团办学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教育发展水平提升。
随着协同走向纵深,京津冀在打造现代化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促进三地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展览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区一台政务服务智能终端前,工作人员正在示范自助办理道路运输从业资格有效期届满换证事项。北京北投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泽新介绍,这台智能终端集市、区、镇街、村居4级政务服务事项于一体,可实现跨区协同和异地办理,同时还实现了京津冀三地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目前已经实现与河北、天津共13个区的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异地办理,实现了让数据代替企业跑腿。
今年4月,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天津市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联合印发《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专区工作规则》,进一步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各渠道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专区统一提供服务,持续提升“跨省通办”质效,便利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区与北三县3600余个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天津市武清区联合北京通州、大兴、朝阳及河北廊坊等8区(市)共建“区域通办”平台,全力打造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合作新模式,24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就业服务精准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联合举办招聘会让百企千岗辐射京津冀,京津冀失业人员可在区域内任一地点进行失业登记,职业资格证书核验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京津冀地区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便利和实惠,折射出人社部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的成果。
才聚京津冀,绽放新梦想。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来自京津冀地区的500余家优质企事业单位在线上线下参会,吸引来自京津冀三地近20所高校学生参加。
“我的研究方向是免疫检测,希望未来能向医疗检测方面发展。”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白毓敏说,这次来的企业给出的薪酬待遇和专业方向很有吸引力,自己投了几家医疗类公司,希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2021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就业服务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定期推送岗位,联合举办招聘会,三地人社部门联动引导区域劳动力有序流动,推进三地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和重点群体就业服务。
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将推动《公共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向京津冀特别是北三县地区延伸落实。这意味着北京的“四精准”就业服务将向津冀延伸,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指导、精准匹配、精准支持,为京津冀地区求职者提供全流程、针对性指导和帮助。
就业服务的不断完善,带动了就业量质齐升。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京津冀地区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年累计1442万人,京津冀三地分别新增288.1万人、405.5万人和748.4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北京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比重为84.4%,较2013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占比达25.5%,较2013年提高6.2个百分点;天津和河北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60.5%和46.6%,较2013年提高10.9个和15.1个百分点。
协同发展一路走来,人民作为关键词,始终重若千钧。“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京津冀三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协同发展,促进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延伸,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