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车才能称之为经典?
这个问题长安或许能轻松应答,因为无论是经久不衰的CS75系列、逸动系列,还是一经上市就迅速霸榜的UNI-V,均可称为经典。
而在新能源冲击下,长安的燃油车型仍展现出十足的韧劲,以上车型均在细分市场排名销量榜前列。
与时俱进,就是长安多款车型成为“常青树”的一大关键。
3月20日,长安召开春季焕新发布会,对以上三款车型进行全面升级,长安第三代CS75PLUS冠军版、第二代UNI-V、第三代逸动三款新车正式上市。
与时俱进,长安从“降价”开始。
长安一直以来的“卷王”作风,在三款新车上同样有所体现,多项配置与当前流行趋势接轨。
其中第三代CS75PLUS冠军版在智能化方面实现跃迁,全系标配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搭载内嵌Face ID人脸识别的IMS智能交互管家等配置,可实现疲劳监测预警、智能儿童呵护系统、不规范行为提示前沿配置。
同时,全系标配的爱信8AT手自一体变速器依旧使第三代CS75PLUS冠军版领先同级,可让操控性更精准、快速。
第二代UNI-V则继续发力年轻市场,整体运动感更强,比如风阻系数低至0.25Cd,再比如搭载SUPER RACE 2.0赛道模式、电动掀背门、同级唯一全系标配的智能电动尾翼等配置。
安全性,同样是第二代UNI-V的优势所在。
一方面,第二代UNI-V的车身结构十分硬核,采用“中国十佳车身”——“方舟笼”安全车身,高强钢占比达到70%以上。
另一方面,主/被动安全配置到位,包括全系标配6安全气囊,并搭载AEB/FCW/LDW等多项主动安全技术。
作为“国民家轿”,第三代逸动则在舒适性上下足了功夫。
包括520L超大后备厢容积、超纤零压3.0云端座椅、45处NVH隔吸声设计以及同级最大后排空间、尺寸最大的“双智能大屏”等多项领先配置,使得第三代逸动的舒适性得到明显提升。
同时,第三代逸动在造型设计上实现较大突破,采用了新潮的无边界前格栅、轻奢内饰风格等,在一众设计传统的家轿车中拥有较高辨识度。
不管是电动尾翼、极低的风阻系数,还是隐藏式门把手,长安都让旗下车型做到了与时俱进,所以就算是亲民的燃油车,也基本没有过时的设计,和一些合资车形成鲜明对比。
不断增强的产品力,也让上述车型成为了车市中的常青树,时至今日销量依旧可观。
比如,长安CS75系列在2023年售出24.48万辆,成为年度SUV燃油车销冠;再比如,逸动系列在2023年售出15.47万辆,登顶中国品牌轿车销量榜第一。
从2012年首款车型上市至今,长安逸动系列累计销量近170万辆。
从2014年首款车型上市至今,长安CS75系列累计售出200万辆。
毫无疑问,长安逸动系列、CS75系列都是经典车型,已在中国市场耕耘数十载。
百万保有量基础将会让长安第三代CS75PLUS冠军版、第三代逸动的用户更省钱、省心、省力。
对于选购10万级家用车的用户而言,性价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以上新车领先同级的产品力与有诚意的价格,前文的各项信息已经证明,那么就相当于买车时就已经省钱了。不过最为重要的是,选择这类经典车型,还能在使用时更省钱。
车型的保有量大,意味着配件的保有量同样可观,即使是二三线城市的维修点,也更容易找到相关配件。同时这类车型的配件流转率也较高,这样便可节省我们维修时等待配件的时间。
另外,保有量大的车型,维修、保养相对更容易,工作人员熟能生巧,维修费用也就相对较低。
此外,长安逸动系列、CS75系列的价格均十分稳定,这就意味着车型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不会轻易“崩盘”,能保证较好的保值率,这是目前很多新能源车和某些大降价甩卖车型无法做到的。
因此,选择长安逸动系列、CS75系列,整个用车周期至少可以省下大几千块。
除此之外,长安作为传统燃油大厂,在燃油车领域拥有40年造车底蕴,目前累计销量已突破2500万辆。
庞大的体量,也意味着长安有更大的资金规模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除了能够用规模化优势与体系化优势实现摊薄研发成本,进而给车型实惠的定价外,先进的技术本身也能带来更省的使用成本。
具体来看,以上三款新车都搭载了蓝鲸新一代 NE1.5T发动机,第三代CS75PLUS冠军版在该动力版本下,WLTC百公里综合油耗可低至6.96L,实现对同级对手的领先。
可以说,市场考验已经淘汰了综合素质不强的车型,能留下来的都是CS75系列、逸动系列这类能让车主省时、省心、省钱的好产品。
作为三款车型中最年轻的后辈,UNI-V目前已展现出了经典车型该有的销量表现,自2022年3月上市后,仅用9个月就创下自主品牌轿跑最快交付10万辆的市场纪录,并成为2023年同类产品热度排名第一的冠军车型。
从市场销量来看,燃油车依旧是车市的销量主力,2024年以来,占比高达七成,燃油车仍被大部分消费者所需要。
还是那句话,“买车看榜单,好车选长安!”?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